摘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等发展目标,表达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追求。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式。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生成了精神支撑、创造了和平国际环境,这些重要贡献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二者大体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此前的创造和积累可归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此后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程,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勾勒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一、毛泽东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讨中华文明发展出路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1916年8月,李大钊在《“第三”》一文中明确提出“第三文明”的概念,主张在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第三文明。在他看来,东方文明偏于灵,西方文明偏于肉,第三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1,既借鉴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之长,又克服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之短,形成新的文明形态。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文明”的概念,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生活中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2,表达了对人类新文明的追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先后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等文明发展目标,表达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追求。
(一)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始于青年时期。1920年7月,毛泽东在发起文化书社时认为,全中国、全世界尚无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3,使毛泽东看到了新文化的希望。文化书社的重要使命就是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最新出版的各种书报杂志,作为青年及全体湖南人从事研究的新材料,以期催生新思想、新文化。毛泽东认为“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4,并计划组织一个“游俄队”赴俄考察。这是青年毛泽东对新文明的向往。
1938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时,提出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的构想。在这个国家,政治上有独立的民主政府、代表人民的国会、适合人民要求的宪法,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各民族平等,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关系;经济上农业、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并由国家和人民合作经营,对外国和平通商,订立互利条约;文化上各种优秀人物的才能都能发展,科学与文化都能提高。有了这样一个国家,中国就变成了自由平等的国家,变成了新中国,“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国家”5。毛泽东对现代国家的谋划和构想,实际上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追求。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概念,并用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界定其方向、标注其特征6。《新民主主义论》所阐释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先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7。文明是在文化基础上生成的,文化蕴含文明,但又不能简单等同,文明是文化的发展;毛泽东在诠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想的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彰显了其文明理想。
(二)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的建立、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表示:中华民族将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8。这里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建设现代文明的向往,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建设的自信,“具有高度文化”表征的是现代文明。工业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9。工业化、高度现代文化程度表达了毛泽东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提出建成“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10的任务。高度工业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路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结果的现代化,表征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1。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期待,实质上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此同时,毛泽东充分认识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艰巨性,“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12。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现代化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设现代文明并非易事。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3。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概念形成、内涵确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诠释了现代文明的内涵。1960年1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时指出,“八年的总目标是,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14。这里正式使用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四个现代化、完整工业体系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程,尽管毛泽东没有明确使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但从他所提出的文明目标、文明特征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路径的主要构想
文明建设有其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毛泽东基于中国国情、文明发展规律和要求,从文明发展主体、过程、基础、方式等方面,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这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达,实际上诠释了文明创造的主体。历史是文明生成的依托,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凝聚和积累,历史创造的主体也是文明创造的主体。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对于现代文明的诉求,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的在于“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6,让“人民过着幸福的美好的日子”17,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人民的实践创造、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智慧源泉。“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18。面对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系列问题,人民开动脑筋提出实践方案、商讨实践良策,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文明创造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的实践创造、实践积累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智慧源泉。三是人民的评价是衡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的尺度。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评价者。现代文明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如何,现代文明的功用和价值如何,只能通过人民的实践来评价。人民的评价推动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使现代文明臻于完善,由此彰显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9。
(二)在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和积累。毛泽东在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将现代化过程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总路线和总任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农业;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改造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0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统购粮食的宣传要点稿时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变成工业发达的国家,由非社会主义的工业变成社会主义的工业21。毛泽东将工业化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路径,抓住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与此同时,毛泽东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随着20世纪50年代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毛泽东在谋划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纳入现代化范畴。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22。国防现代化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谋划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时,将国防现代化纳入其中,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
(三)在兼收并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1920年3月,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指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23。将中华文明视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自信,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起点。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并号召全党“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24。这里既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文明积累,也表明了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态度。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诠释“四大发明”历史地位之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25。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1960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古巴妇女代表团和厄瓜多尔文化代表团时,再次阐明了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本态度,“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26。在区分的基础上批判地利用,这是毛泽东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本态度。
世界各种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常态,也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毛泽东在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路径时,主张“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7。有分析、有批判、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同丹麦首任驻华大使交谈时表示,“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如果美国人愿意的话,我们也愿意向他们学习。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28。这里释放了对世界开放、向美国学习的信号。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9。这里所主张的学习,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这是毛泽东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态度,诠释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
(四)以和平发展方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现代文明。1956年9月,毛泽东在同参加中共八大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指出,“中国党是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认为,侵略就是犯罪,我们不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30。这里表明了对待侵略、侵犯的基本态度,也诠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式。1958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青年访华代表团时表示:“我们中国过去、现在都没有占领别的国家,将来也不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始终是文明国家。”3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式。因此,毛泽东表达了对和平国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1954年8月,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指出,“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32。同年10月,毛泽东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表示:“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33毛泽东清醒认识到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现代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1958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指出:“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我们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是有利的,对全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全世界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的人民也是有利的,对争取和平也是有利的,可能使世界上的战争打不起来。”34如此,现代文明发展成为遏制战争、争取和平的重要条件。
人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兼收并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和平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式,这是毛泽东勾勒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三、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有目标追求、理论阐释,也有实践行动、文明效果,既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追求、路径选择,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和发展道路,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明发展方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明发展追求,批判性继承和借鉴、现代化过程、人民主体、和平发展的文明发展路径,不仅指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时,强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5,这是毛泽东确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6,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创造和形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习近平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37这是对人民文明创造主体地位的肯定。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阐释,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理论参照。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38。如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制度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党领导一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事实上已经确立。1953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规定“今后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均须事先请示中央,并经过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以后,始得执行”,以“使政府工作避免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39。这是关于党的领导的制度规定,明确了党中央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同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后明确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40正因为如此,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制度随着党的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和执政能力的提升而建立起来。伴随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础。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生成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将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克服困难、消除障碍需要精神力量、精神支撑。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1958年6月,毛泽东在审阅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李富春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时批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41世界现代化历史表明,现代化主要应依靠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超越,否则只能受制于人,或跟在他人后面,难以摆脱“学徒”状态。1960年3月,毛泽东会见尼泊尔首相柯依拉腊时指出:“我们这些国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对外援要争取,但哪个为主,要考虑。自力更生好办事,主动。”4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掌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动权,达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战争对于现代文明建设而言,只能带来破坏和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43。正因为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大国关系得到改善,国际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得到拓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的独立政治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人类文明发展史册,成为人类制度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同时,扩大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和平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交往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正是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个逐步创造、积累的过程,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结语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开拓者,其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厘定、道路的选择等奠基性贡献,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场接力赛,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和文明发展目标。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体目标之外,是否需要厘定具体发展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道路如何选择可能有待进一步思考。在今天,毛泽东提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路径或许仍然适用,而如何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时代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辉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在。
注释
1《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2《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268页。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5《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8《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345页。
9《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1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页。
1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0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6《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页。
17《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73页。
1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19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
2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
2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2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2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
26《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01页。
2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2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9页。
2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3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3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页。
3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3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3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5页。
3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页。
3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3页。
3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86页。
3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3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966)》第1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0页。
4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4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4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9页。
4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