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盘山遗址看长江下游的文明演进》讲座纪要
2024年5月24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20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赵东升老师带来了《从磨盘山遗址看长江下游的文明演进》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前,赵东升老师对山西大学122周年表示庆贺,随后对本次讲座的题目进行了简单的解释,继而进行展开。
首先,赵老师以三个问题作为引子,来讲述文明起源的研究现状。“中华文明何以5000年?”作为第一个引子,赵老师通过古国时代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是5000年。第二个引子为“何为最早的‘中国’”,从文明因素、文化、地理、政治上来看,“最早的中国”有着不同的定论,主要是以政治上的礼仪制度来进行判断,而如何鉴别政治上的中国,也就是第三个引子的问题:“何以最早的中国”,赵老师列举了关于最早的中国和中国来源问题的几种说法,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论述了各理论的核心思想。
对于中原周边地区来说,当中原文化势力较弱的时候,是周边地区主动“辐辏中原”,反之,则是被动融入,得出了边远地区的族群是中原国家出现以后被动融入中原文明的结论,也就解释了王朝国家为什么最先产生于中原。赵老师以禹会村遗址的陶器来说明,中原文明在周边地区已经出现,其中可以看到来自于山东、江淮、环太湖、河南等地区文化因素的集合,说明中原因素已经到了东夷集团的范围,这种用来祭祀的陶器出现在了跨区域的地方,可以看作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一体阶段的开始。
接下来,赵老师提出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也是多元和一体研究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的社会复杂化过程如何演变为良渚文明?”、“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域复杂社会组织如何融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统治和管理体系?”、“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中重要的环境变化和极端性气候事件的规律与影响作用机制。”而磨盘山遗址的发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之后分四个部分对磨盘山遗址进行了讨论。
1. 学术背景
第一个问题是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时期诸区域文化的内涵和演进问题。太湖东西两边的区域个性特征明显,东边的釜为圜底,西边的为平底。晚期的西溪-神墩类型最早出现鼎类器,并向东、南、西扩展,使得太湖东西逐渐融合、趋同,为崧泽时代的来临准备了条件。
第二个问题是长江下游崧泽文化圈内诸区域文化的交流问题。崧泽文化形成了一个大的传播和影响区域,而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得利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所奠定的融合基础。而崧泽文化圈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就成为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良渚文明兴起的背景和太湖西部的文化走廊问题。崧泽和良渚是怎么兴起的?凌家滩和宁镇地区的玉器制作技术传播到了太湖南部,太湖北线和中线作为传播路线的证据还尚不明确,那么南线就成为重要的思考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中原王朝在皖东南地区的经略问题。商时期,太湖南部地区周家湾商墓出土的物品为中原样式的物品,说明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而二里头文化如何与马桥文化建立联系、商文化如何抵达太湖南部的安吉,都需要继续发掘和研究。
2.遗址和考古工作概况
磨盘山遗址位于南漪湖东岸,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磨盘山自然村。遗址北有郎川河源出皖浙交接,流入水阳江和长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环太湖水系。通过对南漪湖周边进行初步的区域调查,发现数处同类性质但面积略小的遗址,初步证明了磨盘山遗址的中心聚落性质。
磨盘山遗址最初是于1970年开挖新郎川河时发现,2012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2016和2023年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725、400、515平方米,共1640平方米。发掘以全面揭露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时期土台墓地为主要目的,兼顾生产、生活区域。
3. 发掘成果
磨盘山遗址地层堆积分为6层,第6层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分布到居住区的外围,第5层为崧泽文化时期,有专门的墓葬区,第4层为良渚-钱山漾文化时期,分4个亚层,第3层为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分3个亚层,第2层为宋元时期。
三次发掘共清理遗迹602处,其中墓葬343座,灰坑163座,灰沟12条,特殊遗迹1处,陶片堆8处。其中马家浜文化晚期的灰沟G12,位于房屋基址外围,可能有分割不同功能区的作用。
马家浜文化晚期的房址分两种:一为简单处理地面后挖基槽并立柱的地面建筑,房址内往往设火塘;二为挖坑填红烧土后立柱的地面式建筑,灶坑设于房外。而良渚时期的房址为挖基槽方形立柱的地面式建筑;商周时期分两种:一为半地穴式;二为地面经过多层铺垫的地面式。
磨盘山遗址墓葬共分为4个时期,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9座);二为崧泽文化时期(321座);三为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时期(5座);四为商周时期(5座);五为南宋时期(3座),共343座。
另外,共发掘带编号的各时期小件器物4019件,生产工具石器和纺轮证明其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出土了大量的壶形器、玉器、石器、陶制织网工具等。
截止目前,磨盘山遗址已经进行了环境考古(孢粉、地球化学、植硅体),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锶、碳、氧同位素检测,玉石器检测等工作,有些已提供部分结果。
4. 价值和意义
磨盘山遗址作为崧泽文化圈的中心地带,以往的工作极少,如今对磨盘山遗址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说是有效的填补了区域空白。对崧泽时代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问题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并且到夏商周时期,这里仍然是中原王朝势力南下的必经区域。
磨盘山遗址拥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时期、商时期、西周-春秋时期连续的文化堆积。尤其是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早期,有明确的连续演化过程,可成为长江下游谱系研究和文明化进程探讨的典型范例。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资源,造就了磨盘山人平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品质,使磨盘山遗址成为古国时代次文明中心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明模式:社会存在分工,已出现初步的阶层分化;社会普遍富足,“商业化”气息浓郁;普遍丰富且规格化的随葬品,饮酒之风盛行;生计方式多元;多元文化融合。
并且,磨盘山遗址众多的墓葬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凝聚力已然很强,对崧泽文化圈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昭示着良渚文明的来临,可以看作是古国时代文明交流的关键性遗址。
最后,赵老师对磨盘山遗址在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的意义作了简单的总结。皖东南地区是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区域,磨盘山遗址的发掘既填补了本区域考古学资料的空白,又证明太湖西部存在着延续近4000年的文化走廊,是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关键遗址。
在讲座结束后,赵东升老师与现场师生进行热切交流,耐心解答了老师、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师生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赵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