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党支部自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以来,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致学校50周年校庆贺信中作出的“为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水利水电学校而努力奋斗”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三维”“四链”“双驱动”培养机制,全力塑造“传承-创新-突破”的育人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红色卓越工程师。
二、特色做法
(一)重构“三维”育人机制,夯实专业基础
1.课程体系重构机制。秉持OBE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全力构建“一聚焦三突出”(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水利机械特色”“实践机械特质”“创新机械特征”)的课程建设体系。紧扣制造强国战略对前沿技术的需求,主动引入先进技术,跨学科规划核心课程,打造具备“工科基础+信息技术+专业特色”的交叉型知识结构,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
2.教学模式创新机制。持续推进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微课群,创新“目标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融合、结果评价、持续改进”六位一体的项目制教学模式。深化“产品设计制作月”课堂教学改革,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开展“车间课堂”教学改革尝试,着力培养“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实践能力强化机制。构建“基础、提高、综合、创新”多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四大能力平台”,营造SWH-CDIO-E实践育人环境。依托企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大学课堂等,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四链”融合机制,优化育人场域
支部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浙江八个“高地”建设中展现青春担当,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集群下以产出为导向的“1638”校企政协四方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会贯通,助力“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绿色美丽长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638”校企政协四方协同育人新模式
“1638”中的“1”即一个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企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红色工程师为目标。“6”即培养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六项核心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机电控制能力、设备维护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3”即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大一与大二基础培养阶段、大三合作育人阶段、大四企业实习阶段。“8”即校企政协四方开展八项协同育人行动。
借助学校杭州钱塘、湖州南浔双校区办学优势,支部制定了党员领航服务地方三年行动方案:
1.校企科技共创。与湖州南浔企业紧密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研与创新工作。依托学院自身的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织党员骨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并实现成果转化。实施校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
2.校地人才共育。精心打造南太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构建“学院+产业链+企业”的结对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协同南浔区人社部门,共同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校社文化共建。支部与南浔区东迁街道开展党建共建,聚焦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研学等。同时,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实践,构建起“校社双向赋能”机制。通过精心打造“小水滴”“笔心计划”“大朱妈妈信箱”等品牌实现校地联动。
(三)“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红心+匠心”引领发展
1.实施党建“6融合”举措。即党建融建,提升学科实力;党建融组,提高专业水平;党建融教,增进思政实效;党建融培,增强业务能力;党建融育,促进学生成才;党建融业,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党建和中心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耦合出“1+1>2”的效力,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彰显。
2.深耕“三原色”育人平台。推进打造红色“匠·魂”思想引领高地、蓝色“匠·新”育能平台、绿色“匠·艺”素质养成中心,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深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践行“3经3纬”育人工作法。积极践行“3经3纬”系统育人工作法,精心织密“三全育人”网络。在纬线上,依托“三原色”育人平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经线上,以“始业教育—学涯教育—毕业教育”作为育人链,序时耦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阶段的成长规律与发展特点。
三、取得成效
1.科研创新结硕果。助力成功获批机械工业水力发电水泵水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泵与透平省重点实验室。党员教师2024年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1篇,2024年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2.人才培养展新姿。2024年支部党员所指导的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80项,其中国家级19项。支部对应专业共有3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十佳大学生,校级特优学风班、红旗团支部各1个,红旗团支书1名。机自专业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0.27%。
3.社会服务践初心。与利欧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取得多项进展,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国际合作促共赢。重点助力推进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建设,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实验实训室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实验设备达300多件。持续以线上线下方式结合,开展多次师资培训。截至2025年3月,共举办“鲁班工坊”师资培训15次,培训吉国教师学生达300多人次,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走出去”。
四、经验启示
本案例通过不断丰富发展一套行之有效的支部工作法,实施“三同聚力”(目标“同向”,党建引领把方向,找准融合发力点;行动“同心”,聚焦中心管大局,找准融合切入点;工作“同频”,精准服务保落实,找准融合落脚点),不断增强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启示1: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启示2:效果好不好,方法很重要。
启示3:发展快不快,创新是关键。
启示4:信念坚不坚,党性是源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