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依托,文华学院人文学部组建的余“枫”遗文支教队来到了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进行非遗研学活动。在学校及人文学部领导的支持下,人文学部党员辅导员甘元元同志、霍菲菲同志带队前往。
6月29日上午11时,余“枫”遗文支教队(以下简称为支教队)抵达长阳县博物馆参观长阳文物精品——佷阳瑰宝。八百里清江,迤逦东流。亘古的文化通过历史文物留下了珍贵的信息,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自1987年起,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馆和长阳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发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二十多处,共出土各类文物及标本3000余件。长阳县博物馆所收录的绝大部分文物是位于长阳县境内的,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8420余件,实际数量近2万件,其中经鉴定的一、二、三级文物共1005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支教队首先来到石器区,辨认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生产工具。随后在陶器区内,讲解员向支教队展示了香炉石遗址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具——尖底杯,并与队员们探讨这种尖底杯的设计,使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古人使用尖底杯的场景与方法。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隆重讲述了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人们如今所看到的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本身不仅涵盖了历史和现实,而且还显示出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和开放精神。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精美的展品,皆是镇馆之宝。如商周的青铜云雷纹猪形磬,出土于长阳磨市镇白庙村附近运输码头,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磬由青铜铸造,整体呈板状,因形体像猪而得名,近日被宜昌博物馆借出展览;在长阳境内出土的虎钮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多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用于祭祀集会和宗庙享孝;还有元青瓷彩瓶,出土于长阳龙舟坪镇后山村,整体特点厚圆唇,直颈,双耳,束腰……郭丹婷同学感叹道:“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件镇馆之宝——元青瓷彩瓶,瓶身上绘有彩色的麒麟、飞鸟、仙鹤等图案,非常精致,古人的制作艺术真的很高超。”宋欣欣同学也表示通过本次非遗研学活动领略到了湖北省巴文化的魅力,了解了长阳土家族的历史、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独有的文化特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下午1点,人文学部党总支书记戴颖、副主任杜俊伟、殷卉、湖北省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舒咏平、品牌系副主任李春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谭邦和、副主任肖金云、法学系副主任蒋莎莎以及分团委书记王亚伟来到了长阳县,与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德品、宜昌市茶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声东、长阳县龙行清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土家罐罐茶非遗传承人胡东亚以及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专家周颖共同慰问了支教队全体成员,对支教队此行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戴颖同志对支教队成员说:“大家这次活动都辛苦了,希望在之后的行程中大家能有更多的收获,不断磨练自己,彰显文华学子优良的精神面貌。”
此次非遗研学活动让支教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现状,明确了青年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深刻内涵。支教队成员将博物馆作为一个获取无限知识的大讲堂,以史为鉴、以文明为基石,不断地开拓进取,培养了深厚的创新精神,认识到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