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党员基本培训实践教学记(四) - 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7月19日至22日,南京大学法学院在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南京大学法学院基本培训实践教学”。活动中,院党委带领师生党员走访了殷墟博物馆,引导学院师生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文献可考且经甲骨文和考古实践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不仅将商朝从传说变为信史,更将有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原点和基石。学院师生来到殷墟博物馆,尚未进入,就已被博物馆的外观所震撼。青铜色的鼎型建筑岿然矗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古铜色的大门上方用甲骨文写着“大邑商”三字,充分彰显了商王朝天下四方的大国气象。
走进殷墟博物馆,古商王朝的气息扑面而来。绚烂的甲骨片、精美的青铜、陶制器皿,精致的玉器雕刻,各式祭祀坑大量陈列其中,系统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呈现了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以及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等。学院师生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沉浸其中,感叹殷墟文物琳琅壮美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商王朝的繁盛,深刻领会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流长。
在世界的商文明展厅,图片和复制品取代文物大量出现。百年前,中国尚无文物保护法,民众对文物保护也没有认识,加之列强的侵略,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国门,散落异国他乡;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失散文物并未得到妥善保护。去年5月,美国博物馆裸展商代文物“铜鸮尊”,不幸被一名儿童撞倒摔碎。学到此处,学院师生感慨万分,痛惜失散文物的悲惨遭遇,也慨叹文物回家的艰辛与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法学院,南大法学院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追索流失文物的历史责任,加强文物保护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研究,积极推动文物追索领域国际法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促成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规则,为文物回家创造更加有利的法律环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殷墟博物馆中镌刻的九个大字,在三千多年前提醒着成汤王勤于自省不断革新,如今也警醒着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本次南京大学法学院基本培训实践教学环节已全部完成,但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党员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精神血脉的赓续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
7月23日,南京大学法学院多个学生党支部在院学生党建中心的组织下,前往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探寻文字起源,坚定文化自信”主题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和中华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次活动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辉,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没有终点,让我们跟随学院师生一起走近古老的华夏文明,了解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一起做好中华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
夏燕星 法学院退休教师:
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市,地处洹河西岸。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遗址。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的商代。仔细观看每一件出土文物,了解商代如此繁华的盛况,再细细看着一件件青铜器,都是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它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生动的远古故事……令人惊叹。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我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为我们拥有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文字架构桥梁,屹立世界。中国有文字记载达4000多年历史。从甲骨文起始,历经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至楷书。任何一个文明能够遗留至今并获得人们的认可,就在于它所创造的物质或精神遗迹。“文字”成为我们文明象征的巨大载体。人类早期通过结绳篆刻等方式传达信息,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字概念,后来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出现了甲骨文。殷商时期,文字大量篆刻在青铜器上,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类开始自书编纂,到了20世纪70年代汉字进入计算机时代……中华五千年历史如此璀璨,在文字博物馆中寻到了它的“根”,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结合灯光效果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欧甜 2022级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硕士生: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一步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感受了商朝文明的魅力,探索了文字的历史发展历程。甲骨文之裂痕,文明之纵深;青铜之锈绿,历史之沉默。商朝文明独特而灿烂,我们见之惊且自豪。文字之发展步步生花,从仓颉造字、活字印刷到今天的拼音文字,中国文字变化不止,其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深被文明的魅力所震撼,我将带着这份自豪去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尽己所能。
雷静 2022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硕士研究生:
从前只知道商朝是书本上记录的一个朝代,如今才真正了解那个朝代的繁盛,从前只知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今才知用相应的实物去证实这段文明史如此之难。本次参观殷商博物馆,在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同时,也让我充分认识到考古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大量文物流失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我国繁荣富强,许多文物仍难以回家,可见国际文物追索的严峻性。
作为法学院的学生,尽管并非主修国际法,今后我也会更加关注文物保护法律研究,积极推动将文物追索的道义正义转化为法律正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