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党支部应急语言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助力东北地区医患沟通零障碍
2025年2月15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党支部深入沈阳市于洪区的太湖街明颂卫生服务站和沈大路尚东卫生服务站,为基层医护人员带来了应急语言服务的专项培训科普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医疗系统在突发事件中的跨语言协作能力,为东北地区的韧性城乡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聚焦于以应急语言服务筑牢医疗“沟通防线”。首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党支部为两站的50余名医护人员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全场景应急语言服务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跨文化与方言应急沟通策略,特别结合了东北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制定了《东北方言医疗沟通避雷指南》,以区分易混淆的方言表达。此外,还教授了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疏导话术,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提升医护人员在灾难救援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响应效率。
为了构建“理论+工具”双支撑体系,活动现场发放了《应急语言服务工具包》。该工具包内含可视化流程图,以漫画形式呈现了急诊分诊、院前转运等场景的标准沟通流程,以及语音转换速查表,涵盖了东北方言、手语及英语基础词汇的对照卡片,便于医护人员快速查阅。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团队还邀请了医护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团队将更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内容,以满足一线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明颂卫生服务站急诊科医生张磊表示:“我们常遇到外地患者或听障患者,传统‘写字沟通’效率太低。这次学到的手语和标准化术语,能在10秒内完成关键信息传递,这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尚东卫生服务站护士长王敏也提到:“东北方言的地域差异有时会导致误解,有了这份方言指南,我们问诊时会更精准,也能减少医患矛盾。”通过语言学党支部团队的专业知识,帮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语言+技术”的双重技能,让应急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更展现了语言学党支部在服务社会中的创新担当。语翼先锋团以“语言”为纽带,成功将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民生工程的实际效能,为东北地区韧性城乡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语言赋能”样本。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为推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