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射频探感,水下识鱼——党建引领科研与社会服务:跨学科团队在广西北海助力海洋牧场智能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2 13:12:40

在“党建+教学科研”与“党建+服务社会”的深度融合下,电子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携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及水产学院的党员同志们,共同组建了一支跨学科与协同创新的科研先锋队。科研团队由电子工程系的王峰老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李昭与周四维老师、水产学院的罗子皓博士,以及多个学院的学生组成。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海洋战略发展需求,共同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海洋牧场自动化监测与智能化管控系统”课题研究,并承担了水下鱼类追踪识别系统的研发重任。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党建引领下科研创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在设备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不但注重技术创新,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先进思想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科研动力。他们深入研究了鱼类标记技术,特别是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标记技术。利用PIT低频射频标签的水下低衰减性、长期可靠性、快速识别能力、稳定性以及体积小巧等显著优点,科研团队构建了一种新型鱼类标记与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种群动态、增殖放流、生境选择等研究领域,对鱼类资源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建+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引下,科研团队不仅致力于技术研发,更将成果应用于实践。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他们成功研发出水下鱼类识别装备的原型机。为了验证装备的实际应用效果,王峰老师等党员同志身先士卒,自10月初起多次前往广西北海的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细致的测试工作,包括鱼类的暂养适应、安全麻醉、射频标签注射、伤后护理、小型鱼礁构建、水下监控与射频识别设备的部署,以及射频标签的有效识别测试。在养殖池,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望未来,该团队计划将继续在“党建+”的引领下,针对更为复杂的离岸海底环境,进一步优化设备的能源供应与防护设计,为最终在广西北海栖礁型海洋牧场的大型人工鱼礁上部署鱼类射频识别系统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建引领下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为国家海洋牧场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郭晓云,王峰报道)

图1 王峰老师调试鱼类标签监控识别设备

图1 王峰老师调试鱼类标签监控识别设备

图2 广西精工养殖池布设鱼类PIT标签识别装备

图2 广西精工养殖池布设鱼类PIT标签识别装备

图3 罗子皓博士给紫红笛鲷注射PIT标签

图3 罗子皓博士给紫红笛鲷注射PIT标签


责任编辑:刘雯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电子系党支部王峰老师与数计学院、水产学院组建协同创新团队,研发水下鱼类追踪识别系统,并在广西精工养殖基地测试与投入应用。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