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温州大学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沙龙活动,在北校区信息楼A307顺利进行。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名师工作室(温州大学)主办,温州大学教发中心、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题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多元协同建设研究课题组承办。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教授、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衡孝庆、何玲、孙秀丽和魏春艳老师做主题发言。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卓高生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项淳芳主持,来自全校的50多位教师参加学习。

冯秀军教授以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为题,为大家阐明了为何要开展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何以可能的具体实践。最后,冯教授分享了如何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具体经验,为我们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具体思路。

衡孝庆教授以《工程伦理》课程为例,阐述了工程时代的伦理责任教育的重大意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工程时代的伦理责任三个层面引领我们理解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工程过程中科学与人文、个人与社会和自由与责任三方面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工程的时代的分裂与焦虑,也正是在这一层面,工程伦理课程思政育人具有了突出的意义,通过工程伦理课程思教育去平衡和化解知识与权力、差异与统一、自律与他律的工程伦理困境,为新工科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学理的支撑。

孙秀丽老师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中的担当》为题,重点分析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担当的应然、实然和何然是什么?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指出思政课教师如何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魏春艳对新工科知识形态做出了学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工程伦理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在于:“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开展共同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后,从构建内涵丰富的《工程伦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