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和汉语言文字学党支部现有党员1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人。近年来,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到推动教学和科研高质量、内涵式增速发展上。团队恪守师德,正学奉献,自成立以来,三代学人以初心铸就不朽,以匠心缔造华章,先后完成《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等精品巨作,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吴玉章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于2022年获评第二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支部党员参观西迁乐山书画展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支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古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反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深入理解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并依托校史馆和周恩来故居,及省内外红色教育基地,适时组织支部成员现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
支部努力保持支部班子的团结与活力,保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进取状态。于亭同志作为文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充分发挥了上下沟通、督导指导作用,促进了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在学院历年党建工作考评中,支部连续被评为优秀党支部,每年均有多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与学生党支部共同参观敦煌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支部把政治立场渗透贯穿于每项工作,强化到育人的每个环节。结合高知群体特点,着力开展主题“聚而精”,切入“小而巧”,架构“简而清”的思政教育,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倡导亮党员身份、立先进标尺、创科研精品、树先锋形象,强化“以成人教育引领成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支部所在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以传承冷门绝学,以及继承、发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长期科研攻关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了以吸纳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经验。通过与国学院、简帛中心的联合协作,持续建设,形成了以弘毅学堂“国学”专业、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为基地的高端学术型教育教学模式。
武汉大学古籍所主编的三部巨纂
三、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抓好党建促科研
支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汉语大字典》,到之后《故训汇纂》《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古音汇纂》陆续出版,几乎每十年推出一部大型成果。作为“章黄学派”的传承重镇,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期深耕于文字音韵训诂和古代小学典籍等冷门绝学领域。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原所长宗福邦同志,带领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冷板凳一坐几十年,默默奉献,筚路蓝缕,以支部党员为主要力量的16人团队历时18年编成的《故训汇纂》,以1300万字的宏大规模率先问世,在古代训诂资料的集成方面取得了超迈性的成就。继之而成的《古音汇纂》全面汇辑了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音读资料,是综合呈现音声流变的首创巨作,对于深化汉语音韵研究、推动典籍注释与辞书编纂皆有极大助力。以《古音汇纂》的编纂为契机,同时建成1000余万条记录、5000万字量的古代音读资源数据库,将为语言文字工具书和古代小学文献资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学术研究应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代团队成员不求名利、艰苦奉献、一字不苟、精诚协作,目前,党员教师基本上人均主持1项国家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国家战略和文化传承,缔结高质量学术精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支部成员参与党员突击队抗击疫情
四、勇担时代大任,服务师生奉献社会
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之时,全国各地医疗团队驰援湖北,抗疫面临言语沟通问题,他们立刻响应国家需要,主导并参与国家战疫语言服务团的工作,通过编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征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在线服务系统”志愿者等活动,为湖北抗疫做出了共产党人的一份贡献,此工作后续在全国语言会议上受到了孙春兰副总理的口头表扬。
在疫情严重期间,支部党员勇于担当,不惧困难,主动申请加入学院组织的“党员突击队”,守护校园和师生安全。无数次考验证明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和汉语言文字学党支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真正成为了呼应时代需求、团结凝聚师生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