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服务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资源库 | 思政精品项目案例库 | 实践育人 | 惠州学院:非遗“活”起来,传承“火”起来——关于非遗进校园赋...

惠州学院:非遗“活”起来,传承“火”起来——关于非遗进校园赋能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

来源:惠州学院 作者:刘曼曼 胡萍 梁文书 发布时间:2025-02-27 16:14: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和省第三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惠州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通过“非遗+”思政教育模式深挖地方非遗的历史文脉和精神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夯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成效。


“非遗+课堂”:非遗传承“火”在课堂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设“惠东渔歌”“客家山歌”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组建“大学教师+专业画家+乡村中小学教师”团队,编撰适用于惠州本土学校的特色教材《龙门农民画欣赏与创作》,构建非遗传承与高校专业融合共建、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共建共享地方非遗数字资源库。与市文化馆签订数字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建成“千古访谈”“讲古仔”等17个非遗项目的“非遗云课堂”,推动传统文化向网络媒体阵地延伸,扩大非遗资源覆盖面,增强师生非遗保护意识。

打造专业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聘任6名地方非遗传承人为学校非遗指导教师,让在校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师徒结对、拜师学艺,学习领悟非遗传承人的非遗技艺和匠心精神;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大讲堂,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
图片
非遗主题特色课程群建设


“非遗+体验”: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

举办非遗宣传展示进校园活动。协同开展非遗宣传展示进校园活动,将地方非遗技艺引入校园,把传统文化的“根”扎进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讲述非遗故事,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和文化底蕴,激发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非遗进校园活动均吸引超1.5万名师生积极参与。

打造有特色、有内涵的美育项目。开展“我们的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征集等美育活动,鼓励师生对非遗技艺创新创作,设计并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非遗+”衍生产品,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推动实现传统文化成果转化。

定期开展民艺美育工作坊活动。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进校带领学生沉浸式制作、体验非遗技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劳动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学生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和传播者的文化自觉。
图片
非遗宣传展示进校园活动


“非遗+实践”:非遗传承“活”在指尖

组织开展非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200余名师生开展“探寻文化之根,感受非遗魅力”主题调研,深度溯源非遗故事、探寻非遗文化之基;引导师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手工扎染、龙门农民画体验;指导朋辈非遗传承人深入11所中小学开展非遗宣讲和体验课程700余次,覆盖逾千名学生;先后在10个社区举办非遗传承体验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

鼓励师生深入非遗主题理论研究。鼓励学生选择非遗主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或毕业作品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非遗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的非遗场域中调研其传承及传播现状,研究非遗传承的困境和经验,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推动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培育校园“守艺人”和传播者。围绕非遗文化组建龙门农民画研究会、汉服协会、灯谜协会和“民谣”立体书制作社等6个学生社团,开设篆刻、龙门农民画等朋辈美育工作坊7场,覆盖学生320人。通过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培育一批地方非遗的校园“守艺人”和传播者,引领更多的师生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图片
“农民画工作坊”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


“非遗+短视频”:生动讲述非遗故事

策划拍摄非遗主题短视频。围绕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民俗习惯,形成系列短视频15个,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传播中国节气文化的魅力。

提升非遗传承的美誉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根植客家地区的非遗传承技艺和传统文化,采用流行的短视频方式将非遗故事、历史和意义形象化展示,大幅度提升非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通过视频制作有效触达年轻人。通过组建学生团队,策划拍摄非遗主题短视频,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潜移默化感受非遗魅力,促进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觉传播者,厚植非遗传承的群众基础。
图片

“二十四节气”主题短视频封面集锦

高校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工作需立足于学生。惠州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学科融合、科研创新及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等方式,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非遗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和德育价值,通过多样化教育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近师生日常、滋养师生心灵,为“老技艺”赋能“新内涵”、让“老节日”绽放“新光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转化,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