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提升数字思政赋能 ——梅庵精神引领构建“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教育体系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今面临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优秀礼仪文化具有夯实中国文明与温润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提升适应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特色、回应时代要求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主题和思路
以创新礼仪育人模式为出发点,以运用新兴数字技术为着力点,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原创性美学设计“小梅花”为数字形象引领,以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导向,创新性构建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礼达万里,仪通四方;以礼之名,学礼致用。学校以梅庵精神为引领创新性构建的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聚焦“培根铸魂、学礼致用、启智明德、润心育美”四个方面,从理念引领到具体措施再到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以礼仪文化育时代新人,让青春绽放礼仪之花。
(一)培根铸魂——礼仪形象数字化,完善礼仪教育理念化引领
以梅庵为着力、原创性美学设计“小梅花”为数字形象符号,创新文化载体,优化内容供给,将礼仪文化和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小梅花”以年轻活力的形象,以年轻人更乐意接受的方式,更好地激发新时代青年积极性,体悟中国青年运动厚重的时代精神,完善礼仪教育理念化引领。
小梅花的设计灵感取自于东南大学梅庵中的“梅”,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与礼仪文化糅合。小梅花形象为梅花精灵形象,花瓣作裙,花蕊作饰。配色也采用梅花常有的粉色调,腰封处辅以棕绿色花萼,增加色彩的丰富度与拟物的还原度。与此同时,小梅花还用于礼仪文化工作日常学习办公用具的设计之中,注重展示立面的层次度与展示手段的丰富性。除却梅花精灵的本体形象之外,小梅花还有三个身着礼仪服装的形象。此时的小梅花着重体现了东南大学礼仪活动中青春活力,典雅大气的青年学生特征。三套礼仪服装在各项大型活动中经常出现,端庄大方的同时青春洋溢,活力四射。小梅花将东南大学、梅庵、礼仪文化等固有的元素,融入到一个可萌可甜的数字形象中,赋予其人性、互动、文化等特性,推出一系列衍生物,让其成为东南大学礼仪文化品牌形象的承载者和推广者。借助数字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小梅花这一数字形象符号,搭建新媒体宣传矩阵,打造特色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推送、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广“小梅花”这一礼仪形象符号。
(二)学礼致用——礼仪实践网络化,推动礼仪教育规范化实现
“齐之以礼”“约之以礼”,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将礼仪实践网络化,提升校内礼仪队成员与学生的社交礼仪素养,推动礼仪教育规范化实现。
礼仪培训课程化,推动礼仪教育规范化发展。定期性开展仪态体态培训课程。专门聘请兄弟高校形体课程教师、携手校内社团联合在校级平台“第二课堂”发布培训信息,让学生们重新理解礼仪的内涵意义,学习不同的站姿、坐姿、手势,五部入座法和微笑操等。互动性推进职业彩妆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让同学收获化妆能力,内外在两方面提高自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创新性开设造型设计培训课程。通过集训使得礼仪队成员参与活动形象更为大气统一,提升队列素质,以身示范、悉心指导。根据风俗变化对礼仪进行调整和变通,能够促进共同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产生,构建起维护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实时性举办公众号运营培训课程。将课程内容通过网络推送和“第二课堂”传播给更多同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依托网络化手段,实施礼仪文化网络培训与面对面培训有效、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培训,实现同步培训课程资源共享,建立培训常态化运行机制,夯实以礼为本的课程培训基础。
礼仪服务专业化,促进礼仪教育全方位实现。以塑造大学生健康、青春、积极向上的形象为宗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向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打造了一支具有青春活力、礼仪素养,举止端庄、气质优雅的校园礼仪工作队伍,每年为院级、校级、省级庆典、晚会、比赛、会议等各种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近百场,礼仪服务活动网络化展示。直播模式作为媒介化社会的重要传播形态,平台传播、场景拓展与全员参与成为典型特征,而直播模式也在媒体深度融合、平台创新拓展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态势。直播以其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为礼仪服务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直播技术在礼仪服务活动时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其传播边界。一代代礼仪队成员用微笑丈量青春;仪容俱佳;丝绸方巾、一丝不乱的盘发造型、干净整洁的礼仪服装,展现着柔美力量;挺拔的脊梁,如花的笑靥,记录大学生礼仪交际的步步成长,德育入心,美育润心,流露传承自文化、沉淀在血脉的君子之风。
(三)启智明德——骨干培养智能化,助力礼仪教育广角度提升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创新骨干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介素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着力智能化培养青年骨干人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礼仪教育广角度提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参加骨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理论课程,不断健全骨干培养体制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骨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学习,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不断拓展培训方式和渠道,依托智能化手段,进一步促进智能技术与骨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组织骨干参加线上网课课程,充分运用MOOC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宣传,督促开展线上学习,打好线上线下培训组合拳。
选派优秀学生参加社团骨干培训班,促进学生骨干成长为领军人才。参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班会等实践探讨活动,系列名家高层演讲助力骨干素养提升,提供各项大型活动赛事观摩机会,让思想交流、碰撞,互相促进、提高,让骨干在学生工作中提高意识形态能力、锻炼群众工作本领、开拓创新素质,从而实现表达、专业、创新、协作、思辨五种能力的质的突破。定期发布学习动态,交流学习感悟,做到学原文,悟原理,共进步。鼓励骨干挤出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借助智能化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学。
培养学生摄影队伍,推动坚定理想信念与提高专业素养相结合。从生活哲学,艺术美学,摄影与音乐、美术之间融合演进的纵向维度,再从艺术创作、画册展览、生活应用等美学规划的横向维度,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用好用活智能平台,探讨如何让影像艺术作品更有效地为美好生活服务。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学习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摄影人才,加强摄影队伍建设,通过智能化系统培训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和学术水平,更好的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
开展校内外交流活动,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不懈地训育大方得体的礼仪习惯作为。为充分整合礼仪教育资源优势,发挥礼仪教育的团队示范作用和骨干引领作用,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通过智能平台获取信息并联系校内外各方组织,多次组织带领骨干参加礼仪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肯定,让礼仪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应;派遣骨干赴兄弟高校交流,展队列风采,在交流中促情谊,在合作中促成长,争创业务素养高、服务能力强、辐射影响广的礼仪品牌。
(四)润心育美——文化传承信息化,拓展礼仪教育多层次深化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新时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践行东大梅庵精神所要求的“德才兼备,求实创新”,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以信息化形式传承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拓展礼仪教育多层次深化。
文化活动多样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展多样化的礼仪文化活动,并以文本、音像、图片、视频等方式分别对开展的各项礼仪文化活动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开展“礼仪风采大赛”“旗袍佳人”等创新赛事,以比赛为形式调动广大师生对于礼仪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创新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际活动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与兼收并蓄,普及社交礼仪文化知识,营造学礼、明礼、尊礼、用礼的浓厚氛围,推动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新,助力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教育效果。举办“端午游园会”“暖暖河灯情”等趣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魅力。礼行当下,功在千秋,古往今来,国盛则礼昌,礼兴则国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而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形态。系列趣味活动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生动讲述礼仪故事,无形产生情感共振,有机统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协同“谦谦君子,学礼而立”等礼仪专题讲座,以教育为契机成风化人、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以数字化方式带动新时代礼仪教育,组织同学倾听礼仪故事、接收礼仪熏陶、获取精神滋养,发挥礼仪礼节的价值引导与涵育功能,带领大学生认知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己之美,由礼触美。
美育实践立体化,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教育体系根植于梅庵精神,建立美育实践信息化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美育活动,进而“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参加中式插花等互动型美育文化沙龙,在追溯传统文化中增加礼仪素养。依托东南大学提供的文化艺术讲座活动资源,创新性开设美育文化沙龙,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系统中报名,积极进行美育学习,树立文明礼仪的观念,提高东大学子的社交能力和礼仪素养。走进博物院、大剧院等沉浸式美育实践基地,在体悟艺术美学中提升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前往南京博物院、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参观,前往江苏大剧院、紫金大戏院等剧院观赏高雅演出,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气质,从而达到外在形体美与内在气质美的完美统一。
四、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时代奋斗,礼仪助行。
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致力于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在培养价值观、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更多的礼仪细节开始广泛的影响人格塑造。新时代“四维进阶”校园礼仪文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使广大学子受礼仪教学的熏陶,学习交往的礼仪、全面提升自己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现个人魅力,锻炼在社交礼仪中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进而培养出在思想上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行为上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感悟至善形象,激扬青年力量——五育并举,礼仪育人。
推动高校五育并举体系完善,以礼仪助力大学生德育和美育。通过定期邀请校外老师组织开展系统化的体态、彩妆技能、造型设计培训、文化交流和研讨等活动,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用好用活智能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自身形象、人文素养以及礼仪服务技能,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共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提升校园生活幸福指数,让文明礼仪在东大沃土上生根发芽。循序渐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三)百廿文脉相续,代代薪火相传——文化自信,礼仪润心。
礼仪文化志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通过大力推广普及礼仪文化知识、提供校内外活动专业化的礼仪服务,满足多样文化需求与凝聚文化价值共识相结合,有力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信生成感与效能获得感,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