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教育作品推选 | 作品展播 | 高校国际传播话语实践的主体性与世界性——以北京大学国际宣传片...

高校国际传播话语实践的主体性与世界性——以北京大学国际宣传片《北大,融荟卓越》为例

来源:北京大学 作者:罗玲,李霁,张疆 发布时间:2025-03-12 11:21:55

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责任,是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2023年,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5周年,常为新的北大不断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领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23年11月,北京大学在北大官方国际新媒体账号(脸书、推特、领英、照片墙、优兔)及英文官网同步首发国际宣传片《北大,融荟卓越(Converging Excellence: The PKU Journey)》。视频由22名北大学者和13名北大中外学生作为讲述者,英语叙述,双语字幕,娓娓道来北大的历史沿革、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向受众展现北大“承前启后、兼收并蓄”的思想传承、“多元包容、卓越荟萃”的国际视野。

依托北京大学全球传播矩阵,《北大,融荟卓越》互动数据持续增长,相关话题不断发酵,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一次有益的国际传播尝试。截至2024年1月1日,宣传片在国际平台累计浏览量超2194万次、转评赞超29.2万次;其中,脸书、照片墙均已收获超10万次点赞,推特则收获超过600条海外网友友好评论,例如“我全部看完了,这太棒了”“这条制作精美的视频凝聚了北京大学在过去 125 年中的传承与创新,唤起了一种团结前行和探索未知的情感。北大真是一个汇聚卓越的地方!”“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术机构!了不起!”“北大是一座学术的灯塔”“完美的大学”等等。视频陆续上线国内平台(北京大学官方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这里视北大”官方网站等),也收获了国内网友的热情互动和积极评价。

如何以高水平国际传播工作构筑大学卓越国际声誉?如何以短视频展现北大精神、回应时代关切?《北大,融荟卓越》把握“中国大学”主体性与世界性的叙事张力,聚焦35位北大人的个体视角,以丰盈而写意的美学表达,深挖燕园故事的多元内核,塑造北大国际形象。

1.主题建构:“中国大学”的主体性与世界性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北京大学把年度主题确定为“国际战略年”,提出“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办学;2023年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而坚持“开放办学”正是北京大学125年来的历史传承,一代代北大人始终聚焦国家之需、时代之问、世界之变,面向未来,迈向卓越。

基于此,《北大,融荟卓越》以“融·荟”为创作支点,把握“中国大学”主体性与世界性的叙事张力,积极探索以“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为底蕴的对外传播话语实践,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北大”。视频以“人”为叙事核心,通过“河流入海”的意象,点面结合,将多元主体视角进行复合的线性编织,立体勾勒出北大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交流新范式的使命责任,表现北大作为窗口、桥梁与舞台,连接着“已知与未知”“当下与未来”“中国与世界”。 

2.叙事策略:“北大体验”的一致性与多元性

《北大,融荟卓越》突破传统校园宣传片的程式化操作,在宏观性的成就罗列与概念性的符号堆叠之外,选择个体聚焦与群像剪影结合的交互叙事,从“北大人”一手的“北大体验”出发,在群体内部的多元性中凝聚共同的精神归属,从而在短视频快节奏的跳切中为受众搭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媒介场景,引人浸入、唤起共鸣。

宣传片的叙述主角,从曾在北医三院见证“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北京大学首位女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到参与拍摄“银河系中心黑洞首张照片”的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邵立晶,从和孪生兄弟合作发顶会顶刊的图灵班同学耿逸然,到在燕园内探索多元文化的约克大学交换生Noah Swainland……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北大故事,而“每个人都像是一条独特的河流,汇聚成北大这片浩瀚海洋”。配合每位讲述者独特的“北大体验”,镜头以充满沉浸感的校园采访实景作为视觉锚点,受众视点在燕园地标之间不断切换,从庄重的大学堂,到活泼的绿茵场,从极具科技感的实验室,到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史馆……一人一景,错落之间,燕园宛若一个磁场,回荡着所有至真、之美的理念,见证着“北大人”协同创新、关切时代、引领未来的承诺与实践。 

3.影像风格:“大美北大”的丰富性与写意性

在国际传播场域,影像作品兼有意义生产与审美消费两方面属性。如何用世界语言向全球受众描摹一座古朴而青春的校园,如何超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区隔、与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情感共通,“大美北大”无疑是具备“共识性、共情性和共享性”的跨文化传播话语符号。《北大,融荟卓越》全长不超过12分钟,却以高度凝练和写意风格的诗性表达,通过稳重唯美的镜头语言,呈现燕园之“美”的五重内核——主体之美(北大品牌)、对话之美(北大之声)、差异之美(多元燕园)、和合之美(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北大与世界)。

“北大之美,观于人,观乎景”。而保证“美”的传递,就需要宏观叙事与微观视角的和谐勾连、整体情绪与碎片信息的复合共鸣、镜头画面与剪辑节奏的圆融统一。例如,在重要办学数据和代表性事件的信息传递上,通过快速剪辑和文字动画的方式,将传统的“硬信息”以“Quick Facts(统计概览)”的形式嵌入画面中,弱化了视频的刻板宣传感,保证了叙事的连续性,强化了讲述者视角的感染力;而在科研背景的意象选择上,宣传片巧妙地运用了极大、极小、极快、极慢的反差,如宏观的宇宙星空与微观的粒子世界,以极致的形式感,增强画面的张力和深度,也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冲击力;在画面设计上,强调以光影效果渲染氛围,结合延时摄影与慢动摄影的速度变化,增加叙事节奏的灵动感和呼吸感,从而还原讲述者的“思考”状态,为定格在镜头中的一段段讲述敞开更多可能性,以美学的想象力为荧幕上北大人的故事拓展更广阔的诠释空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中国的”亦是更“世界的”,传承“传统的”亦是面向“未来的”。如何进一步在世界舞台构筑中国高等教育的全新生态,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青春力量,高校大有可为、更应大有作为。

《北大,融荟卓越》以“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为底蕴,从顶层策划到视角建构,从叙事路径到影像美学,融入更国际的话语逻辑、更自信的主体表达、更中国的符号意象,发挥可视化传播优势,凝聚全球传播矩阵合力,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主动作为,探索了高校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蔡元培先生曾有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要应时而变,宣传创新,亦是如此。当今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正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中国高校应以未来为向度,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人才优势、话语优势、文化优势,展示全球担当形象,积极“搭桥”“握手”“交心”,持续拓展传播渠道,持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表达,持续提升国际传播工作的主动性、精准性、有效性。

责任编辑:张振香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22名北大学者和13名北大中外学生在这里娓娓道来,北大的历史沿革、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在这里悉数呈现。承前启后,融荟卓越,国际化的北京大学正向你走来!一起走进这部短片,跟随北大从历史眺望未来,用已知探索未知,让中国连接世界!
Baidu
map